单项选择题
A.北京人不论国事的恬淡生活B.实业救国赢得民众的广泛支持C.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民族工业发展的势头难以持久
1920年后,中国的棉花进口量猛增,开始由出超转为入超。1931年棉花进口量高达465万担,入超值达1.52亿...
单项选择题1920年后,中国的棉花进口量猛增,开始由出超转为入超。1931年棉花进口量高达465万担,入超值达1.52亿关两。从1922年开始,粮食贸易由出超转为入超,1923~1927年间粮食入超量年均3842万担。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B.一战后列强加紧了资本输出C.中国的外贸由出超转为入超D.中国关税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后,刺激了附近地区的棉花生产。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演变和发展;...
单项选择题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后,刺激了附近地区的棉花生产。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演变和发展;而南通地区农民扩大土布生产而产生的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工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上述现象说明()
A.农工互动关系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B.近代手工棉纺织生产实现了质的突破C.手工棉纺织业阻碍了洋纱、洋布的进口D.近代棉纺织工业品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
中日甲午战争后,张之洞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他建议“急宜筹护华商、华工之法,以抵倭人”。该建议得到了清廷的...
单项选择题中日甲午战争后,张之洞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他建议“急宜筹护华商、华工之法,以抵倭人”。该建议得到了清廷的认可,光绪帝发布谕令,着地方官员在开埠的苏州等地,“筹议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这一战略的实施()
A.摆脱了列强资本输出的控制B.鼓舞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信心C.增强了洋务运动办厂的能力D.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