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为什么要选择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中间目标选择要具备什么条件?
(1)准确地选择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前提条件。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之间有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货币政策目标能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指导思想,却并不提供现实的数量依据。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政策工具是否得力,估计政策目标能否实现。最终目标的统计资料,需要较长时间韵汇集整理,因而货币当局对整体经济运行状态,不可能随时随地掌握详尽的数据。但货币当局可以在短期内汇集一些经济指标,作为反映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指针,以决定货币政策的调整。因此,中间目标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选定后能否达到预期调节效果,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可见,中间目标是货币政策作用传导的桥梁,是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相关联的、能有效测定货币政策效果的金融变量。
(2)为使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能有效地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可控性。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能够较准确地控制该中间目标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不现实的、不受中央银行所左右的、无法用来影响货币政策贯彻实施的金融变量,不能选作中间目标。
第二,可测性。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中间目标,对货币政策能敏感地作出反应。这些金融变量概念应明确而清晰,中央银行能迅速而准确地收集到有关指标的数据资料,并且便于进行定量分析。
第三,相关性。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中间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联动关系,中央银行通过对中间目标的控制和调节,就能够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第四,抗干扰性。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会受到许多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中央银行所选择的中间目标必须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使货币政策能在干扰度较低的情况下对社会经济发生影响,避免货币当局错误判断经济形势,造成决策失误、控制失当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