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中国国债市场发展的进程如何,主要成就与主要问题都是什么?
(1)1988年全国进行了国库券流通转让的试点标志着国债二级市场的初步建立。1991年,财政部第一次组织国债发行的承购包销,有70家证券中介机构参加,这标志着国债一级市场初步建立起来。真正国债二级市场的形成是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设立,特别是1997年6月16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建立。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为国债及其他债券的主要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
(2)国债市场的主要成就
从1997~2004年,中国国债市场发展迅速,国债发行、交易机制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国债发行规模迅速增大。从1997年,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快速增加,1997年发行国债2412亿元,比1996年的1847亿元增加560多亿元。2004年6857亿元,国债发行规模的增长速度较快。
②国债回购业务发展快速。1997年银行间债券开展质押式回购业务。2004年,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回购交易达48119亿元,现券交易5318亿元。在回购交易中。质押式回购交易为46846亿元,买断式回购因为时间短,仅为1273亿元。
③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得以开展。1998年5月,人民银行恢复了公开市场业务,有力地促进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
④国债产品在两个市场同时上市。2002年12月16日,记账式15期国债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同时上市。15期国债是第一只同时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挂牌的品种,并且可自由转托管。15期记账式国债在两个市场同时挂牌,成为实现同一品种在两个债券市场自由转托管的现券基础。这有助于统一的债券市场的形成。
⑤交易机制更加完善。2001年7月,人民银行颁布了《关于批准部分商业银行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双边报价商的通知》,批准9家双边报价商开展双边报价业务。双边报价,实际上就是国外的做市商制度。这一制度对于活跃债券交易,更好地发现债券价格非常有利。
⑥市场交易主体扩大,参与者增多。根据2000年4月23日颁布实施的《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扩大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的范围。2002年4月15日将银行间债券的准入制度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2002年6月17日起,商业银行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开始试点,将个人投资者纳入银行间市场。2002年10月29日,银行间债券市场向非金融机构开放。这些年的发展,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逐年丰富。从1997年的16家增加到2004年末的3983家。
(3)国债市场的主要问题
①国债市场之间的不连通。目前我国国债市场处于分割状态,存在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交易市场、柜台市场三个市场,市场之间没有有效连通,不利于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分割主要表现为:一是市场主体的分割。在目前的体制下,作为海量资金拥有者的商业银行不能进入交易所市场,在交易所市场中的非金融机构还不能直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因此在两个市场中都存在着交易主体的成份不够丰富的问题,导致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二是交易品种的分割。目前在交易所市场流通的国债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的国债中,只有几只能够从交易所向银行间债券市场单向转托管,其他债券均处于发行之后就被终身固定托管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经常出现两市间同券不同价、不同收益的现象。由于投资者不能进行跨市场套利交易,造成两个市场的不同利益水平都不能成为市场基准利率,结果导致统一的市场基准利率无法形成,降低了市场发现合理价格、优化资源配量的效率。
②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不足。流动性是债券市场的灵魂,只有国债市场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一级市场的战略才能得以有效贯彻。国际上衡量流动性一般有两项指标,一是看换手率的高低,二是看大额交易是否会影响市场价格水平。我国交易所国债的换手率(国债交易量/同期国债余额)几年来都在5次/年以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多次/年的水平,银行间市场的更低,2001年换手率仅为2次/年。造成市场流动性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交易主体单一、国债期限结构单一、市场参与者的市场操作水平低、金融机构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现券交易的税收制度还不够完善等等。
③市场的基础建设落后于市场规模和交易规模发展的需求。交易所市场采取指令驱动型的集中撮合交易方式,灵活有余而稳定不足,市场容易在短期资金供求变化的影响下剧烈波动,尤其是在交易所内债券与股票同场交易,且缺乏商业银行这样的市场稳定成员的情况下,债券市场由于股票市场的波动,经常出现异常波动,有时价格信号会有所失真。与交易所相比,银行间债券市场采用的是个别询价的场外交易方式。从理论上讲,这种报价驱动型的交易方式效率较高,比较适合大宗交易,但在交易不活跃的情况下,询价交易效率高的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上交易信息的传递是通过外汇交易中心的交易信息平台实现的,交易达成后的债券结算是通过中央国债登记公司实现的。由于这两套系统各自独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范和控制交易风险,但是由于两套系统之间不能实现交易信息和债券托管信息的自动生成和传送,因而在任何一笔债券交易达成后,都必须通过人工方式将交易信息转换成债券结算信息发送给中央国债登记公司,这不但大大增加了市场成员的工作量,而且大大增加了发生差错的可能性等等。
④尚未形成合理的收益率曲线,存在利率风险。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形状反映了长短期(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之间的关系,它是市场参与者对当前与未来经济走势(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预期等)、货币政策走向进行判断的结果。从定性的角度来看,短期收益率一般受市场即期利率、资金供求的影响较大,长期收益率是在短期利率的基础上,考虑未来经济的增长状况、通货膨胀因素、流动性溢价和未来资本回报率等不确定因素。投资者持有长期债券将要求一定的风险溢价,因为债券到期日越长,未来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水平就越难以预测,不确定性及风险就越大,这就需要相应的回报。而这一点并没有反映在我国的国债收益率曲线上。我国的短期利率水平与长期国债收益率差别不大,对照我国未来的经济和利率走势,这是不大正常的。
⑤市场产品过于简单,缺乏衍生产品。目前无论是在交易所还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只有债券现券买卖和质押式回购两个交易品种,没有任何衍生金融产品交易。市场在规避了衍生产品交易风险的同时,也无法通过衍生产品交易规避和分散风险。
